健康人生 · 阜康相伴

這個冬天,你怎么過?

欄目: 浮世繪 作者: 文/西藏阜康醫(yī)院理療科 張啟明 瀏覽量:

又到了公歷年的最后一個月,出門活動的人漸漸少了,很多人更愿意宅在家里。但對于冬天,小編甚是喜歡:穿上羽絨服,戴上圍巾,捧一包炒栗子暖暖地站在寒風狂嘯中擁抱著大自然,在皚皚白雪中放肆地奔跑,抑或是邀約三五好友一起涮一把羊肉串,坐在窗口欣賞雪景。但是今年的雪似乎是在路上耽擱了,雖然拉薩并未在這段時間出現(xiàn)降雪情況,但氣溫驟降卻讓很多人吃不消了,小編也是早早地穿上了棉衣,包里面時刻裝著冬季必備品:手套、圍巾和唇膏。

雖然在萬木凋零的冬季一切都顯得毫無生機,但本月還是有它自帶的樂趣,因為年末了,相應的節(jié)日也多了起來,比如說下半個月的“冬至”,這是個最早被制定的節(jié)氣,在這天,向來有北方吃餃子,南方吃湯圓的習俗,親戚朋友歡聚一堂,個個喜笑顏開,圍成一桌共享美酒佳肴,好不熱鬧。

“冬天進補,開春打虎”,冬季是進補的最佳時節(jié)。說起食補,大家都會想起羊肉,沒錯,羊肉味溫,入脾、腎經(jīng),具有溫補氣血、祛寒冷、補虛益腎等作用,所以羊肉羊湯在冬季深得大家的喜愛,但還是要注意食量,以免上火。今天主要為大家推薦一種保健方法—艾灸,艾灸作為一種集保健與治療作用為一體的外治療法從遠古沿用至今,作用極其廣泛,在局部施灸,不僅能加快血液及淋巴循環(huán),促進炎癥、血腫、滲出物等吸收,還可以起到鎮(zhèn)靜、解痙、鎮(zhèn)痛等作用,如果作用于穴位,便更具治療與保健價值。在足三里(外膝眼下3寸)施灸:調(diào)補脾胃,補氣血,提高免疫力;氣海穴(肚臍中下1.5寸)施灸:補氣散寒,調(diào)節(jié)腸胃及泌尿生殖系統(tǒng),古人有“氣海一穴暖全身”的說法;關元穴(肚臍中下3寸)施灸:補陽氣,散風寒;神闕穴(肚臍正中)施灸:益氣補陽、溫腎健脾、調(diào)和氣血、升陽固脫、扶正祛邪等,該穴作用廣泛,亦為保健要穴;大椎穴(第七頸椎棘突下)施灸:振奮陽氣,疏散風寒,可以防治感冒等病癥。不同的穴位有不同的功效,在這里小編就不做一一介紹了,施灸的方法也有很多種,有興趣在家做艾灸的朋友們,可以使用懸起溫和灸法:一手拿起艾條,將點燃端置于施灸部位皮膚上方三厘米左右,以溫和無燙為宜,熏五至十分鐘左右,皮膚紅熱為度。該操作方法簡單安全,但對于解決病癥或使用其他的艾灸方法,需在有資質(zhì)的醫(yī)師指導下進行,以防產(chǎn)生不必要的傷痛。小編認為艾灸是保健中的上品,因為在正確使用下無任何副作用,在治療寒證上,無論是虛寒還是實寒,都有很好的效果。

從中醫(yī)的角度上看,“五臟”中的腎對應“五時”中的冬,所以在冬季養(yǎng)腎是最好不過了。相信很多人都知道腎主黑,所以經(jīng)常吃黑色的食物可以補腎,比如芝麻、黑豆、黑米、海帶、栗子、黑木耳等,但是諸如韭菜、山藥、核桃、小米、豇豆等食物在補腎養(yǎng)精上也有一定的功效,但食療所產(chǎn)生的藥效對人體的外在反映往往需要一個長期的時間,所以貴在堅持。冬季寒冷,應多進食溫補之品來御寒,而牛奶、青菜、豆腐等一些是屬于“陰性”品,生食過多就會影響體內(nèi)的“陽氣”,所以在進食之前必須經(jīng)過溫熱加工,這樣便會轉(zhuǎn)化成“陽性”,進食之后才能發(fā)揮他們抗寒的功能。

對于很多人來說,冬季是一個難熬的季節(jié),因為承受不了那份寒冷,尤其是晚上睡覺的時候冷得直哆嗦,怎么辦呢?泡腳唄!俗話說“寒從腳底起”,足部不僅是經(jīng)絡起止的地方,足底更是有內(nèi)臟及器官相連接的反射區(qū),泡腳不僅可以使緊張了一天的機體放松下來,改善睡眠狀況,在晚上九點左右,用五十度左右的熱水泡腳,更是可以活血,補腎。體質(zhì)偏寒的朋友們可以在泡腳水里加點米酒和姜片,對于改善足部甚至身體怕冷都很有幫助。而在每天能堅持飲用生姜紅茶配黑糖或蜂蜜3至5杯,也可以改善體寒的癥狀。

在起居方面,大家最好還是早睡晚起,出太陽的時候適當運動一下,微微出點汗,不能盲目“冬跑”,也要杜絕“冬眠”。養(yǎng)成良好的習慣,這個冬天,你還怕什么?

 


Alternate Text 雪域天使-總第十九期【2016年10-12月版】
  • 微信公眾號
  • 官網(wǎng)手機版